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养殖 >

猪周期消失了吗?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日期:2017-03-28
  • 编辑:admin
  • 评论:0

又见新低。

在农业部最新公布的2月份数据中,无论是生猪存栏量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都双双创下了历史新低。

在猪价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按照正常逻辑,养殖户应该积极补栏从而带动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恢复性增长,直至达到新平衡;不过,在本次猪周期中,这个最平常的现象却消失了。

在供应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下游生猪价格始终保持高位,从2015年一季度末开始的本轮猪周期目前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那么,困扰养殖户多年、价格过山车式变动的猪周期真的就消失了吗?

创新低的存栏

3月15日,农业部公布了2月份400个监测县的生猪存栏信息,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再次下降。生猪存栏量较1月份减少0.2%至3.56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较1月份减少0.5%至3633万头。

不但再次下降,而且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双双刷新了历史新低。按照农业部的标准,4800万头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预警线,如果存栏量长期在预警线以下,将是未来猪价上涨的开端;反之,未来猪价下跌将不可避免。

在猪价持续走高之际,能繁母猪这一先行指标并未显示出任何复苏的迹象,而且连续刷新历史低位,这应该是猪周期首次出现的“怪现象”。

本轮猪周期的起点是2015年一季度末,猪价从彼时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在正常的逻辑下,下游复苏传导至上游后,母猪存栏将随之增加以抓住这一轮猪价上涨的机会。不过,从农业部公布的数据看,这预期中应该出现的补栏并没有出现。

从农业部数据来看,能繁母猪存栏仅仅在2016年二季度时有过短暂的企稳,其中2016年4月有过0.3%的环比增长,随后能繁母猪的环比存栏量再度掉头向下,从2016年7月起连跌8个月并一次又一次刷新历史最低纪录。

这样的景象应该是市场难以预料到的,至少从券商的报告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不应该连跌至此。比如在能繁母猪短暂企稳的2016年二季度,平安证券在3月底的研报中就明确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拐点在即。

平安证券认为,能繁母猪的产能去化已较为充分,后备母猪补栏量自2015年12月底开始增加,按照生长周期推算,预计能繁母猪存栏量拐点约在4月前后。农业部持续更新的数据说明,在一年后的如今,能繁母猪不但没有迎来拐点反而继续探底。

对猪周期跟踪最为密切的应属长江证券。与平安证券相比,长江证券并没有同行这么乐观,但对于如今的局面,也是同样没有预料到。

在持续的研讨中,长江证券认为,能繁母猪存栏或将呈现底部L型态势,生猪景气行情将保持较长时间。即使如此,长江证券也没有预料到“L”型的横线会有这么久。

在长江证券2016年5月份的研报中,针对能繁母猪存栏的首次环比回升,公司认为存栏企稳略有回升,但仍处筑底过程,预计6月前后迎来真正回升。但6月份这一指标继续下行,长江证券只得更正预期,称后期能繁母猪存栏将持续低位徘徊甚至低于预期。

长江证券称,低于预期的原因在于母猪淘汰量处于高位,随着淘汰量减少,存栏量将见底回升。11月公司更新研报称,随着环保政策因素消退,且后期能繁母猪淘汰量会进一步减少,预计四季度存栏量大概率见底回升。

2017年2月,长江证券再次更改了观点,认为母猪存栏1月份见底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在农业部1月份数据出炉后,长江证券出具了一份自问自答的报告,表示后期能繁母猪存栏大幅度上行有一定难度,但也很难大幅向下,环保等行政因素使得生猪养殖行业产能像过去一样大幅回升有难度。

最终,长江证券再次回到了“L”型判断的最初道路上,称“一部分人无法理解这一结论是因为历史上从未出现当下的环保掣肘”。

环保政策的变化正是导致本轮猪周期变化的最大外部扰动因素,而且在环保政策的高压下,猪周期的景气度正在持续拉长。

环保高压线

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和之后实施的《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及一年前推出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三条政策红线,从此禁养区成为具体明确可衡量的指标被纳入规划。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执行了禁养、限养的区域划定规划,使现有的大量养猪场被迫关停清拆。据农业部预计,仅2015年即有近500万散养户退出畜禽养殖业。

在各地给出的清理整治养猪场规划中,禁养区内的拆迁关停将在2017年完成,广东、广西和山东等养殖大省都将禁养大限设定在2017年。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小养殖户还将进一步出清,留在圈子内的“玩家”将进一步减少。

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2017年是全国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的最后期限,需要完成调控的省份数量是2016年的3倍。据统计,2016年因环保而削减的生猪产量为3600万头,2017年环境因素的考核首次置于比GDP更重要的位置,而这一年正是国务院要求禁养区关闭或搬迁的最后期限。

相比2016年只有7个省份基本完成禁养区清退,2017年将会有多达20个省份完成禁养区的清退,其中包括河南、山东、广东和广西等几个主要生猪出栏省份。也就是说,在供给侧,养殖户的退出还没有完成,供给端能预期的仍将是低位徘徊。农业部公布的月度数据也说明,猪周期还在进行中。

海通证券认为,此次在猪价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母猪存栏不升反降,生猪存栏恢复速度屡屡低于市场预期,折射的是行业产能在环保压力下的持续去化。

此外,规模化猪场养殖规模加速扩张的投产周期较长,因此,即使多家养殖链上的企业加快布局养猪业务,但进入行业的速度仍落后于大量散户退出速度。

本轮猪周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并且在行政干预下正在人为地拉长,那么困扰养殖户的猪周期是否就此消失了呢?剩余“玩家”能够从此摆脱这个周期的困扰吗?

周期减弱

猪周期的形成在于生猪供给有着行业的生理周期。

猪周期传导路径在于:猪价上涨-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给大增-猪价下跌-母猪存栏下降-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在亏损时退出,在高景气时进入的“追涨杀跌”式波动是造成猪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

而养殖户的这种频繁进入与退出在于其规模小,全国目前年生猪出栏基本稳定在7亿头,市场规模最大的温氏股份其2016年的销量不过1700余万头,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

温氏股份采取的还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上市公司中自繁自养规模最大的牧原股份2016年生猪销售规模也只有311万头。

农业部发布的生猪生产“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要从2014年的42%提升至52%,这是因为目前养猪业仍是散户主导的市场。

根据统计,年生猪出栏500头以下与以上的养殖规模占比基本在6:4左右,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的占比更是不足10%,这还是规模以上养殖户占比持续提高下的结果;退回数年前,几十头的养殖户是中国养猪业的主流。

正因为如此,在上一轮猪周期过后,部分小养殖户因深度亏损而永久性退出,在行政政策推升起本轮猪周期后,由于新“玩家”无法进入,在行业盈利最好的阶段,却出现了产能的加剧淘汰。

这样的行政去产能化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但由于规模企业的产能扩张无法跟上小养殖户退出的速度,因此,供给端始终处于低位,在2017年行业供给端加速出清已定的局面下,供应紧张仍是常态。

在行业供给端出清、规模养殖户有效供给提高后,本轮猪周期或许才能看见平稳向下的走势。在新的供需平衡之后,规模化养殖企业有望主导市场走向,而规模化有助于衰减猪周期的影响。

海通证券指出,未来周期的波动对生猪养殖企业业绩的影响将逐步减弱,养殖企业的业绩有望更加体现成长性。长江证券对此持同样的观点,当能繁母猪的弹性因为政府因素而逐步减弱的时候,也意味着猪周期的弹性减弱。

但是这并不能消除猪周期的影响。海通证券指出,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的提高将部分缓解补栏的“追涨杀跌”现象,但可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猪周期规律,周期持续时间可能从3-4年延长至5年以上,周期波动幅度则会减弱;同时,外部偶发性因素对周期运行的扰动作用可能将更为显著。

发表评论
评价:
24小时排行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