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频道 > 企业 >

[企业新闻]大北农:在中关村收获“农业果”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0-10-14 00:00
  • 编辑:
  • 评论:0
  • 查看更多评论

 

  联系采访大北农之前,还以为大北农在顺义或者怀柔的什么地方。当大北农科技集团副总裁宋维平告知采访地点:地铁4号线海淀黄庄站出口旁的中关村大厦时,记者颇感诧异,心想,一家农业企业“拍去身上的泥土”走进中关村,是否不务正业?“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过去主要依靠这一资源,而现在我们主要依靠科技。”宋维平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
 
  早在1999年,大北农就成立了科技研究院(即大北农技术中心),开始走科技兴农之路。2006年大北农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借助于这一中心,一项项科技成果从中关村走向“田间地头”、走向万千农家。
 
  向通用技术要效益
 
  大北农科技集团的前身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于1994年。创办之时,中国的饲料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了十多年。谈及当年我国饲料工业的技术及市场状况,宋维平言语中透露着对创办人、现为大北农科技集团总裁邵根伙的钦佩。
 
  改革开放后,国家高度重视饲料工业的发展。从“六五”计划开始,已经把饲料工业科技作为重要课题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展开了一系列饲料科学研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七五”期间,又先后从美国、法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引进饲料及添加剂加工设备,在提高我国饲料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同时,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10多年的饲料工业技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开发出了大批的新产品、新技术,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然而与饲料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以国有饲料厂为主体的饲料生产则不尽如人意。据统计,1993年全国共有饲料企业8000多家,双班生产能力4600万吨,其中粮食局下属的国有饲料厂约4000家,生产能力占全部生产能力的60%以上,平均下来国有饲料厂年产不足1万吨/家。而天津正大饲料科技有限公司19937月投产,年生产能力达16万吨;连云港正大饲料有限公司也同时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
 
  这让邵根伙感到极为震惊,正大集团成功的秘诀何在?这位拥有畜牧和饲料专业知识背景的农学博士自然想一探究竟。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正大应用的知识和技术其实就是当时的通用技术,没什么秘诀。“如果硬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正大集团有效地整合应用了当时的已有技术。”宋维平补充说。
 
  专业的敏感让邵根伙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下定决心做中国人自己的饲料。当时邵根伙身后有一群立志发展民族饲料工业的人才队伍,包括他的老师————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杨胜、杜伦等教授,他们拥有专业技术、懂管理、信息灵;而国有饲料企业有厂房、有设备。取两者之长,优势互补,这就是邵根伙当年发展饲料工业的切入点。
 
  1994年,北京市的一家饲料厂成了邵根伙的第一个合作伙伴。他把这家饲料厂作为实验工厂,从中国农业大学邀请了10多名专家和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大北农技术委员会,主攻乳猪料生产,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调整了工厂的管理结构,组建了新的销售队伍,对工人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合作第一年生产的“551乳猪料”就销售了6万吨,亏损120万元的国有饲料厂也扭亏为盈。从此,合作工厂纷纷从各地走来,有江西的、湖北的、河南的……到1998年,大北农集团在全国已拥有12家直属企业、6个分公司。在饲料行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集团销售量、销售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49%。
 
  “是否在铺摊子?”面对记者的质疑,宋维平解释说:“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对技术的选择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当时的饲料工业尚处于成长阶段,只要把已有的技术应用好,推广到农村去就能获得快速发展。”大北农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已有技术的整合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动力源于市场需求
 
  今年3月,大北农集团微生物饲料工程技术中心申报的生物饲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批,成为行业内首家拥有生物饲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而在七八年前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北农像其他饲料企业一样,也要“想办法找出路”。
 
  在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国外爆发了一些与饲料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饲料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治理饲料行业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美国、日本先后修订饲料安全法,欧盟成立欧盟饲料和安全管理局。我国也制定或修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等多个饲料安全项目;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等标准准则。
 
  “做企业,有一个惯性。只要现有技术及生产方式能获利,就很难采用新的技术,即使掌握了新的技术。”宋维平说。而此时,饲料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激发了公众对饲料安全、环保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监管的加强、检测手段的完善,“要往前跑,不找出路不行了”。
 
  当时,发达国家已将添加剂的研发重点转向优质、安全、高效、无残留、环境友好的药物替代型饲料添加剂,尤其是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引入,饲料添加剂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物饲料添加剂阶段,其主要技术发展趋势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制对动物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新型安全添加剂。2004年欧盟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作为替代,欧盟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采用有益微生物、酶制剂、天然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饲料添加剂。
 
  一直跟踪饲料工业前沿技术的大北农科技研究院凭借其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专业判断,意识到微生态制剂将是饲料添加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潜力和产业化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然而在微生态制剂方面大北农却没有技术储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邵根伙下定决心。2006年大北农与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6家单位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共同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经过三年的联合攻关,课题组开发出了多品种剂型的高端替代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包括4大系列21个产品,在国内微生态制剂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其中乳菌宝、益畜威等系列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13个获得了农业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和相关产品批文。“获得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文,就是已经获得了生产与市场推广许可。”宋维平特别提醒记者。2009年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是2006年的50倍。20104月,大北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7亿元,其中微生态制剂产业化项目5900万元,用于在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新建一条高效微生态制剂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年产1 万吨。
 
  今后,大北农集团将借助生物饲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先进的饲料微生物科技资源,加速饲料生物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提升大北农在新一代生物饲料添加剂和预混合料产品创新能力,为健康养殖提供核心预混合料。
 
  架起技术通往市场的桥梁
 
  201091,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这项由企业设立的全国性农业科技奖,10年来共收到申报项目1578项,有来自全国各地155位专家获得奖励;12项优秀项目在获得“大北农科技奖”之后相继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不少获奖项目被成功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9年大北农科技研究院成立的同时,设立了“大北农科技奖”。宋维平告诉记者:“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有三:一是开展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二是发现有价值可被转化的科技成果;三是设立‘大北农科技奖’,奖励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大北农科技奖”评奖要求在强调项目创新性的同时,更侧重于可产业化潜力,因而事实上,该奖成为了大北农集团寻找有价值、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的有力手段之一。“两优培九”、“农大108”都是获奖后由大北农实现产业化的。
 
  1996年,以邹江石研究员为课题带头人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863”水稻课题组应用两系法配组育成亚种间优质高产中熟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即“两优培九”。1998年课题组开始进行两系杂交稻的后续研究和开发。当“两优培九”在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会上出现时,立即引起了大北农的高度关注。20007月《种子法》获通过,种子市场放开。同年8月,大北农出资700多万元,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了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便成立公司,大北农对“两优培九”的青睐可见一斑,而这恰是“大北农科技奖”送来的最好礼物。
 
  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加速了这一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公司通过一年多的运作,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造起了一个起始于县、终止于户的科普营销网络,形成了科研育种、生产加工、质量监控、市场营销、科普培训、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格局。2001年种植面积达1400万亩,是2000年种植面积的4倍,销售额突破3600万元;截至2008年,“两优培九”全国累计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1亿亩,累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达120多亿元。
 
目前,大北农已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为重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与开放性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了大北农的技术和产业升级。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广东饲料行业信息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