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如何摆脱“豆粕”依赖?

  • 来源:农民日报
  • 日期:2024-06-03
  • 编辑:admin
  • 评论:0

农牧业生产者应该注重饲料利用率的提高,减少浪费。即使是替代豆粕而使用其他更为环保的饲料成分,也应该在饲喂上进行合理的控制,避免浪费和营养的过剩。此外,增加喂养次数、减少浪费,合理的管理时间和精准的管理模式同样可帮助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豆粕等饲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农牧业生产中,减少豆粕使用量是一个环保、经济的重要任务。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增加非豆粕饲料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减少豆粕使用量的目标,同时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全球大豆市场的大背景下,供应情况逐渐趋向宽松,国内豆粕价格已从2023年9月的近5000元/吨降低至目前的3400元/吨。尽管如此,由于天气变化莫测,2024/2025年度的大豆产量仍充满不确定性。

 

例如,五一假期的巴西洪水已引发市场波动,未来几个月美国天气对大豆种植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同时,2024年美国大选可能带来的贸易政策变化,也为市场增添了不确定性。在这一系列变数中,寻找替代豆粕以获取相对的确定性优势,无疑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另一方面,国内油脂需求的未来变化可能会对国内大豆及其他油料结构产生影响。多元化的油料和油脂结构为饲料养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配方选择空间。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决策服务处处长王辽卫在《大豆油脂消费趋势》报告中表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肉禽蛋奶产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主要的蛋白原料,豆粕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在国内生产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而国内生产的大豆为2080万吨。在满足41%的豆油消费需求下,每年需要7935.48万吨大豆。

 

由此可见,饲用豆粕的减量替代空间是巨大的。

 

在全球大豆供应趋于宽松但产量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寻找替代豆粕以获取确定性优势,以及应对国内油脂需求变化对大豆和其他油料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饲料粮安全命题横亘在公众面前。如今养殖业心心念念的豆粕减量替代进展如何?

 

不得已的选择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目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口粮138公斤,而消费肉蛋奶鱼185公斤。我国居民每天摄入蛋白质105克,其中有38%来源于粮食,40%来源于动物产品,未来动物蛋白消费还将持续增加。

 

豆粕是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畜禽饲养量增加,饲用豆粕消费持续走高。

 

“豆粕减量替代”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

 

2023年,我国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为13%,比2022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全年饲料消耗量测算,豆粕饲用消费减少730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饲用需求900多万吨。全国33家百万吨级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豆粕占比为10.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示范带动效果显着。

 

探索未来方向

 

猪的营养是普遍过剩的,也就是说,猪本身不需要那么高的蛋白,猪吃进去的饲料,有一部分没有被消化、利用就被排放出来了,因此造成大量豆粕白白浪费。

 

饲料营养过剩还会污染环境,蛋白质里面含有大量的氮,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氨气,导致猪场散发臭气。

 

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在生长猪群推广低豆粕日粮,结果表明低豆粕日粮不影响猪群生长和猪肉品质。2003年,低豆粕日粮开始在公司集团全线推广应用。2008年,开始探寻猪群生长最适宜营养需要量,合理设置氨基酸平衡需求,把饲用氨基酸用到极致,进一步降低豆粕用量。而那时,国内氨基酸产业的产能和技术都比较低,主要是缺少市场需求来推动研发进展。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豆粕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饲料原料,实际是满足了动物对多种类别氨基酸的需求。

 

业内普遍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引领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甚至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今后,合成生物技术潜力的逐步释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未来养殖业的蛋白来源问题。

 

“实际生产中,通过饲养员的经验来喂料并不精准,很容易导致饲料的浪费,因此我们研发了智能饲喂系统,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实现动态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相比原来按阶段换料模式,能够实现更精准地营养供给。”牧原合成生物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智能饲喂,一方面提升人工效率,减少人员操作差异性,减少饲料浪费。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监控与预警猪的采食情况,实现猪的健康管理,提升养猪成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共识落地有差异

 

静观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可能大家都有所感受,我国整个大农业在做“减法”,化肥在减量,农药在减量,兽用抗菌药在减量,饲料里的豆粕也在减量,这是农业生产由粗放向精准的转型。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已来的是新理念,未去的是旧观念。

 

当前,依然有一些养殖场(户)固执地认为饲料蛋白含量越高越好、饲料颜色越黄越好。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多年来形成的以粗蛋白含量判定饲料质量好坏的观念短时间难以改变,对低豆粕日粮应用效果有疑虑。据对江苏、山东、湖南3个省的179家养殖场(户)自配料的调研,90%以上采用传统的高蛋白日粮,86%的生猪育肥户自配料中豆粕用量在20%以上。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一些饲料销售商,不顾科学事实,还在大肆用“饲料中豆粕占比在15%~24%左右好养猪”的话术进行标榜、推销,误导养猪户购买豆粕含量高的饲料。

 

实际上,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需要关注的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及其比例,过分关注蛋白高低而不重视其中氨基酸的平衡,不仅会导致蛋白质的过度浪费,也不利于动物健康生长,同时过高的氮排放还会影响生态环境。

 

“目前,行业内对于低豆粕的技术有共识,但是落地程度有差异,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做得较好。低蛋白低豆粕技术能降低成本、减少排放,是先进的配方技术,对所有养殖模式都是适用的。”温氏股份研究院执行总经理谭会泽表示。

 

“养殖业头部企业一般都自有饲料厂,随着对低豆粕日粮在降本、节粮、氮减排方面形成共识,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低豆粕日粮技术。而普通规模养殖场和中小散户往往直接购买成品料或预混剂自配料,向他们普及低豆粕日粮还需要政府、饲料生产商、经销商等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牧原饲料项目负责人说。

 

近些年,已经有一些饲料企业初步尝试向养殖户推广低蛋白成品饲料,销量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养殖散户也在不断优化养殖方式,市场在逐步接受低蛋白饲料。

 

“行情好的时候用什么饲料都无所谓的,但后来猪价降下来,不得不考虑在饲料上节约成本了。”石秀峰现在认准了低蛋白饲料。

 

“从养殖企业的角度来看,豆粕替代原料供应是短缺的,限制了豆粕替代技术的充分应用。”谭会泽介绍,缬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等部分氨基酸供应量不稳定且价格偏高,制约低蛋白技术应用,行业整体需要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蛋白资源、加大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同时,行业缺乏相同评估条件下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需完善有效营养参数,并建立理化指标预测有效营养参数的动态预测模型。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需要聚焦“降蛋白、替豆粕、增饲草”这三件事。

 

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是减量的关键所在。要深入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构建完善基础数据库,支持国产饲料配方软件研发应用。加紧制定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动物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

 

未来已来。在养殖业这个行当,谁会“省吃俭用”,谁就有可能拥抱未来。

 

发表评论
评价:
联系我们
  • 电话:020-37288723
  • 传真:020-37287849
  • 地址:广州先烈东路135号4号楼609
  • 邮编:510500
  • 邮箱:gdfeed@vip.163.com